华立集团:助力更多 “走出去”企业“生根发芽”

联络部 2019年11月15日

        摘要:华立集团自2000年开始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从产品走出去到投资建厂,再到搭建成熟的境外工业园平台,以资本利用、国际产能合作、技术输出的试验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海外承接载体之一。现已在泰国(面向东盟和南亚)、墨西哥(面向美洲)、北非(面向欧洲、中东、非洲)分别开发一个规模达10平方公里左右的中国工业园,有计划、有组织地助力中小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

一、企业概况

华立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医药产业、智能电网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产业的民营制造业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成长,至今已有49年的创业历史,其中海外拓展实践已有近20年。

二、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2000年,为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华立开始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华立走出去的第一站是泰国,从简单推销产品(产品走出去),到投资建厂(销售所在地生产),特别是2005年结合亲身海外经历,萌发了搭建“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平台构想,希望以自己先“走出去”经验教训帮助更多后“走出去”企业更好地扎根境外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截至2019年10月底,泰中罗勇工业园已成功开发建设超7平方公里(总规划12平方公里),已吸引139家中国制造业企业入驻(其中2005-2012年这七年集聚了35家,2013-2019这六年新增了102家,可谓搭乘了“一带一路”快车、提速发展),园区带动中国对泰投资超35亿美元,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值超120亿美元,带动泰国当地超3.2万人就业,而且促进泰国农民通过培训转为产业工人,不但提高泰国当地老百姓的收入,而且也为所在国带去了源源不断地税收,实实在在践行“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造福沿线人民的初心。

2015年,在泰中罗勇工业园取得阶段性成果,验证了民营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可行性后,华立乘势启动开发建设第二个境外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基于罗勇工业园的建设运营经验以及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华立锁定墨西哥新莱昂州蒙特雷市郊区,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总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园区距美国德州拉雷多市约200公里,称得上是离美国最近的由中国企业主导开发建设的大规模工业园,主要吸引汽摩配、家电零部件、电器、机械装备、新能源等企业入园设厂。从2018年底开始招商至2019年10月底,已有7家企业入园(其中2家已投产),一期厂房已全部售(租)完毕,二期标准厂房正在加快建设中。在复杂多变的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华富山工业园恰逢时机,为中国企业稳定北美市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早在2016年,华立即把境外工业园的开发和建设从财务性投资提升至海外战略层面。通过搭建成熟的境外工业园平台,以资本利用、国际产能合作、技术输出的试验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海外承接载体之一。并确定进一步布局全球“三大三小”的境外工业园——即在泰国(面向东盟和南亚)、墨西哥(面向美洲)、北非(面向欧洲、中东、非洲)分别开发一个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左右的中国工业园,目前位于泰国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已初具规模,位于墨西哥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已进入正轨,位于摩洛哥的北非工业园前期筹备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同时适时在越南、乌兹别克斯坦、乌干达再各开发一个3-5平方公里的小型特色工业园区,目前这三个小型特色工业园已进入前期调研筹备阶段,其中,中越跨境产业平台已于2019年3月启动规划,目前位于中国境内的东兴主园区已进入开发建设阶段,越南侧联动产业园区正在择址(华立集团主导打造的面向东盟及全球市场的新型“产业+贸易+供应链”生态平台。以东兴为中心、防城区为两翼、越南芒街为支点、边贸通道为连接,境内外联动、进出口并举,实现中越、中国与东盟的跨境经济深度合作,致力于成为中国与东盟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平台);乌兹别克斯坦园区基于华立智能电网装备在乌兹15年的制造业深耕已具备延伸至产业园规划建设的先决条件;乌干达园区刚刚9月我们完成了驻地可行性调研评估,加之华立抗疟药扎根非洲市场近20年的基础,预计在不久之后,将有实质性进展。总体上,全球“三大三小”境外工业园将有计划、有组织地助力1000家中小制造业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这既能帮助中国制造业更便捷、更顺利地“走出去”,改变过去只是全球销售的模式,而逐步成为原产地多元化的全球制造模式;另一方面更为当地带去就业、带去产业拉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同时在国内实现“腾笼换鸟”、共享高质量发展。

对于开发模式,华立也正在逐步升级迭代。以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为例,2007-2014年阶段,为1.0版本,就是“买地卖地或者建房租房卖房”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从2015年开始,华立开始升级至2.0版本,即土地厂房的开发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更重要的是华立要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境外搭建一个全方位的生态化服务平台,同时华立自身的盈利模式也开始从简单的土地差价,逐步转向通过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中寻找“双赢”“共赢”的长期盈利模式,如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金融,参与投资、合作扩大市场机会等。现在,华立正在泰国尝试3.0版本,即在园区内选择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帮助他们一起在曼谷申请跨国企业地区总部政策,抱团建立中国企业东盟总部,进一步促进人员、资金/资本、技术研发、投资等全方位的本地化经营,构建真正的跨国经营格局。

三、经验做法

在国内,华立是一家不忘初心、坚守制造业的老牌企业;在国外,华立是一家以产业思维搭建境外工业园的平台企业。华立源自制造业、更懂制造业,在境外工业园的搭建运营中,主要做法如下:

(一)遵循市场规律、解决需求痛点。华立决定在泰国建设中国工业园是基于中国企业“抱团出海”的客观趋势和刚性需求,由企业自主决策的市场行为;

(二)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实现合作共赢。在当地找到了一个有实力、有好口碑、有社会责任感的合作伙伴,积极争取所在国政府及中国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使所引进的产业符合所在国的产业发展政策;

(三)秉持“选商胜于招商”的理念。引进的企业要有所选择,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链、形成相对聚焦的产业、有意避免中资企业之间同质化过度竞争;

(四)以先利他再利己的理念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让完全不懂国际化经营和缺乏国际化人才的制造业企业也能简单、方便地“出海”。园区向中资企业提供包括目标市场调研分析、产业政策咨询、法律法规解读、投资优惠政策争取、投资注册审批代办、税务及金融服务策划、劳动力招聘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五)通过组建入园企业商会提高园区企业组织化程度。在使馆的指导下,设立了泰国中资企业商会罗勇分会,加强对入园企业的服务与自律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在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四、主要体会

无论是泰中罗勇工业园还是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华立以境外工业园为载体,聚焦国际产能合作十多年,主要有如下感悟:

(一)境外工业园已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有序、有效配置,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虽然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流,但事实上贸易壁垒反而日趋加剧,严重削弱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共建“一带一路”中,通过有规划地建设境外中国工业园,有选择地引导中国优势产能企业在园区设厂,以SKD/CKD(半散件组装/全散件组装)方式或核心部件(材料)从中国进口的模式“销地产”,同时在满足所在国原产地证要求的前提下,出口其他国家市场,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如:中策橡胶在中美贸易战的直接影响下,扩大了在泰国制造的产能来弥补国内市场的冲击;富通集团通过泰国制造的延伸,快速开拓了泰国市场及东盟市场,跻身细分产业的全球竞争。

(二)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有利于释放优势/过剩产能,助推国内企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从泰中罗勇工业园入园企业的实践看,一是没有一家企业是“举家外迁”至泰国的,而都是为了开辟或扩大泰国、东盟以及全球市场,都是在做市场增量。并且也有通过产地多元化夺回了已经或者即将失去的传统市场。如江苏天合光能,自从在泰国设厂后,利用泰国制造的原产地证,又重新夺回了在欧盟、美国的光伏组件的市场份额;二是完善了泰国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当地的制造装备水平,入园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国内行业的优势企业,虽然在国内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但在泰国都是重点鼓励和发展的行业。所以,我认为在中国过剩的产能不等于在国外也是过剩,同时中国的过剩产能也不都是落后产能,更不一定是污染产能。

(三)通过境外工业园引导中国制造业在当地投资建厂,有利于促进文化融合,发挥民间外交作用。制造业能为当地带来就业、税收以及拉动经济发展,可以改变过去中国企业只是在当地销售廉价产品、获取自然资源的不良形象,更受人尊重,真正实现与所在国人民走深走实、合作共赢。泰中罗勇工业园内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大量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园区配套提供产业技能培训),通过企业管理传递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故事,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发挥了民间外交的作用。在境外工业园的开发过程中,华立不忘促进两国地方政府间全方位友好合作的使命。促成了泰国罗勇府与浙江省缔结友好城市,目前浙江省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都积极参与罗勇府的各种合作项目。当前,华立正在积极促进墨西哥新莱昂州与浙江省地方高层的互访和缔结友好关系。新莱昂州政府还专门出台政策、专项财政拨款资助鼓励辖区内100多所中专技校开展中国文化和中文的学习教育,州长更是亲自动员学生努力学好中文、加入在墨中国企业的产业建设。

以境外工业园为载体,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有效助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国内产能与国外市场的对接,更好契合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国际产能合作能够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巨大的需求有效对接,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实现多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