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钢构:创新发展模式 提升“走出去”竞争力

2022年08月26日

  秋风渐起,走进黑龙江中捷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作业,一旁的大型机械十分显眼,经过它的切割,九条钢材的切割面平整而标准。

  据公司董事长张文靖介绍,此种设备的引进,在推动企业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也实现了生产的高标准、高效率。

  凡事“早做准备”更好“走出去”

  近年来,中捷钢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借助黑龙江的区位优势,成功拓展了俄罗斯及蒙古国市场。企业先后服务于伊尔库茨克大型商场、海参崴红星船厂、萨哈林体育馆等项目,连续多年蝉联黑龙江省同行业对俄出口统计数据头名。鉴于企业突出表现,公司成为黑龙江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单位。

  而这其中,“早做准备”成为中捷钢构的法宝:项目中使用的欧式岩棉板是公司在2012年针对俄罗斯市场专门引进的产品,当时的这个决策,使得中捷公司成为了国内早期欧式岩棉板概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而那套名为“H75”的整套切割焊接设备,正是企业专门投入400多万元根据进军俄罗斯市场的要求自研设备,由于具备了完全自主开发资质,业内人士估计,当前国内该类型设备仅此一台。

  突破标准壁垒融入海外市场

  红星船厂项目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大卡缅市。2016年9月1日,红星造船厂举行了第一阶段完工庆典,第二阶段全部建设工程计划在2024年完工,中捷钢构凭借在俄罗斯市场多年的优势,成功获得项目设备生产合同。红星造船厂项目建筑体量大,社会影响不言而喻,业主对生产及施工单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该项目推进过程中,由于俄罗斯当地的钢结构生产加工和施工规范与我国有一定差距,两国之间使用的设计软件和钢结构连接节点都有很大的不同,中捷钢构凭借10多年的对俄出口经验,通过对俄罗斯的生产加工标准及验收标准的吸收,在做好企业管理的同时,深入研究当地的法律法规,突破了中国同行业对俄罗斯市场拓展过程中的诸多障碍。

  据张文靖介绍,项目中,中俄材料的互换是难点之一。“由于钢材的生产标准及命名方式的不同,我们从钢材各项强度指标及化学元素和力学性能等多方面入手,为客户提出合理的替换方案并提供当地具有资质实验室及认证机构发出测试报告及合格证书,最终完成中俄材料替换。”

  重视技术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捷公司深耕钢结构建筑行业二十五载,受益于国际市场严格的竞争要求,通过不断技术升级,拥有了黑龙江首套资质的三维钻、高速锯、锁口铣高层框架钢结构等精密加工流水线、焊接机器人系统、装配式集成房屋生产流水线等先进设备200多台套,成为东北地区集研发、设计、制造、施工、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大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材料产业龙头企业。

  张文靖表示,技术升级是中捷钢构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们不仅引进了黑龙江省首台套高速三维钻锯锁生产线,还引进了焊接机器人,达到了无休焊接、质量稳定的效果,实现了从普通焊接到一流焊接的高水平跨越,大大提高了焊接效率,为企业高质量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为响应国家装配式建筑政策,中捷公司还投资装配式模块化房屋系统,目前该生产线已经达到量产阶段。

  张文靖表示,中捷钢构始终对哈尔滨的对俄出口区位优势保持信心,并坚定看多本土市场,2021年末,企业又立项扩建1万平方米厂房。2022年,投资5000万元的新厂房还没有进行地面硬化,就被“征用”了——“生产任务太重,为了保证按时交工,只能先干上再说。”

  有了国外市场严格的竞争经验,返回国内大市场的中捷钢构成了建筑材料领域一匹黑马。“2023年我们的生产订单预计为2亿元,如果产能再提升,预计可以更多。”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良性局面,张文靖表示,企业正在相关部门支持下,申请有关资质,同时,中捷钢构加大投入,力求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研发方面实现快速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