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拥有庞大的炼油和分销体系,市场竞争激烈。2023年在汽车燃油消费方面,需求约1000万桶/天。美国成品油市场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定价机制,其成品油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本报告首先简述了美国成品油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第二总结了美国成品油市场的特征,包括:炼油厂布局集中且贴近市场;油库管理自动化;加油站管理信息化;成品油市场形成垄断竞争结构。第三介绍了2024年以来美国成品油市场的供需情况。最后简单概括美国成品油市场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美国成品油市场发展情况
美国成品油市场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定价机制,其成品油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美国国内成品油生产企业无论是出口、经加油站分销亦或是直接批发价卖给农场、工厂、中间商与消费者,价格均由市场决定。美国政府一般不干预石油产品的市场价格,仅在市场竞争不当或受其自身局限性影响时,通过税收政策间接管理,并用法律对市场中不平等竞争以及垄断行为进行打击,促进市场有效运行。
美国成品油市场化发展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一)20世纪初。这个阶段是美国石油工业起步并形成巨头的时代,早期曾有众多私人企业从事石油开采和炼制,后来,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通过收购和兼并,逐步占据全美80%左右的市场份额。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对整个石油产业来说有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崛起,但同时也不利于整个行业健康长远发展。1911年,美国判定标准石油公司涉嫌垄断并将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为10家公司。
(二)20世纪20年代。在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之后,美国石油工业逐步形成了埃克森、海湾石油、德士古、埃克森美孚、雪佛龙5个跨国石油公司,与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BP一起并称为“国际石油七姐妹”,并形成对世界石油的垄断局面。
(三)20世纪70年代。这期间发生了石油危机,为了保护美国消费者不受石油短缺、价格高涨与价格波动的影响,美国政府开始对石油价格实行管制。由于每个炼油厂都可以平等地用同样的价格获得受管制的石油,助长了小炼厂的兴起。同时,低廉扭曲的价格刺激了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此时美国炼油、成品油流通行业效率的低下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石油经济的发展。
(四)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石油市场真正出现了供给危机,美国政府开始决定解除价格管制,开放石油市场。
(五)1981年美国政府全面放开石油市场。成品油总需求明显下降,市场效率得到了提高。外资企业在美国的下游领域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市场份额有所增加。在炼油领域,1982年的4家外资公司占了全美9%的炼油能力;1991年外资公司增加到6家,炼油能力占18%;2001年全资外资公司发展到8家,占总炼油能力的23%。
二、美国成品油市场特征
美国炼油厂布局集中且贴近市场。美国炼油工业集中分布在西部与南部的墨西哥湾地区,主要集中在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三个地方,炼油厂数量占美国炼油厂总数的43.2%,原油炼制能力占总量的55.1%,仅德克萨斯州就占全国总量的17.6%和27%。炼油厂集中布局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中西部有着大型的海上运输基地及船道,进口原油接卸便利;同时又是油品消费中心;美国大多数的油田集中分布在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斯加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四大州。美国炼厂有148个,最大炼厂规模是2615万吨/年,最小的只有4.4万吨/年。其中,大型炼厂98座,规模都在250万吨/年以上,其余的都是250万吨/年以下的小型炼厂。
美国石油管理布局(PADD)划分了五个区域,各区之间的炼厂数量和炼油能力分布非常不均衡,呈现出如下特点:(1)炼油总规模庞大,炼厂数目较多。有许多千万吨级的大炼厂,其炼厂平均规模呈现比较明显的大型化趋势。(2)炼厂集中分布在南部和西部的沿海区域,炼油工业布局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3)炼油业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运作,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持续的盈利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调整。(4)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油品需求:适度增加进口;大力提高炼厂开工率(有些炼厂的开工率已接近设计极限);努力提高轻质油品的收率。(5)原油和成品油管道运输系统发达,这为其炼厂规模与布局和合理化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
美国油库管理自动化。美国的原油及成品油管道网络发达,根据Global Data的报告,2023年全球原油管道累计总长度达到38.76万公里,其中北美地区贡献新增原油管道的51%左右。美国的成品油出厂后通过地下输油管线或油轮输送至遍布全美各地的1300多个油库,然后64%的油品由众多独立经营商用油罐车运送至加油站。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跨国公司在美国设立了配送中心,对全美的油品销售进行统一管理,跨国石油公司可运送36%的油品到下属加油站。如埃克森美孚公司在美国宾州设配送中心,买断油品运输至各地油库,再配送到各地加油站。每座油库的配送半径为160英里(250公里),平均配送130座左右加油站。配送中心在各地备有运输车队(有的是自备,大多是在当地租用)。到油库拉油、向加油站送油均由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管理。他们的经营策略灵活,可将所属炼厂成品油销售掉,又可以从其他公司采购成品油供本公司油品销售部门,以市场价格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
美国加油站管理信息化。美国加油站中,20%的加油站由跨国石油公司拥有并运营,70%左右由个体或连锁经营商拥有,另外10%左右由大型超市运营商运营。大型石油公司的品牌加油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自有自营型(Completely Own Company Operated,简称COCO模式),即石油公司对加油站拥有所有权,并派雇员经营管理;(2)自有他营型(Company Own Dealer Operated,简称CODO模式),即石油公司将拥有产权的加油站交由加盟商经营;(3)特许经营加盟型。约占石油公司品牌加油站总数的75%左右的自有他营模式是美国加油站经营的主流模式。
埃克森美孚等三大石油公司自有自营加油站比例都比较低,大部分是特许经营加盟加油站,他们还将占很大比例的自有加油站租赁给代理商经营,三大公司自己经营的加盟站虽然数量少,但位置好、规模大、销量高、盈利能力强,起到了稳定市场、调控价格、展示形象的作用。代理站发挥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作用;特许经营站则成为大公司扩大销量、促进批发、低成本拓展市场的主要手段。
美国成品油市场形成垄断竞争结构。美国成品油市场上主体众多,性质不受限制,不存在国营的炼油、零售和管道企业,政府非常重视私人投资在国内能源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所有中下游资产均由私营企业及其股东拥有,拥有下游资产的私营公司反而由其他国家的全资国营公司。比如西提哥石油就是委内瑞拉政府完全拥有的国营委内瑞拉石油的独资子公司,在美国拥有若干炼油厂、零售网点和管道系统,加油站总数达到17.4万座。油品供应上,埃克森美孚、壳牌等33家公司主导;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康菲5家占据34%的批发市场份额,其加油站数量不足总量的2%,但是,它们对市场有着足够大的影响力。
三、2024年以来美国成品油市场供需情况
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通常在每年1-5月和10-11月期间呈现累库趋势,而5-9月为去库存阶段。其中,需求端的季节性规律变化是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变化的最大影响因素。一方面,下游炼厂开工率的提高意味着原油投料量的增加,美国炼厂存在春检和秋检期,春检是2-4月、秋检位于9-10月,在此期间,炼厂开工率的下降直接导致原油需求减少,库存累积;另一方面则是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汽油作为原油的直接下游产品,其产量与原油需求密切相关,美国传统汽油消费旺季位于5月最后一个星期一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到9月第一个星期一的劳工节期间,主要是由于夏季自驾出游的高峰期引申到汽油的需求旺盛,汽油需求提升推动炼厂汽油产量增加,带动对上游商业原油的需求,库存呈现去库走势。
图1 美国原油价格与库存变化(2012年-2024年9月)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16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与成品油库存全线去库。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较前一周下降464.8万桶,至4.26亿桶,继前一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结束连续6周去库走势转为累库后,再度转向去库;库欣库存也较前一周下降56万桶,至0.282亿桶;汽油库存为2.206亿桶,较前一周下降160.7万桶。
出行旺季结束,需求季节性回落。随着夏季出行旺季结束,石油需求逐渐冷却。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当周,美国汽油需求四周均值为912万桶/日,同比基本持平。然而,历史数据表明,9月初标志着夏季出行高峰结束即汽油需求进入下滑阶段,预计10月初达到阶段性低点。受此影响,截至9月3日,美国汽油期货下跌近6%,为2021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季节性需求的回落,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对国际油价下行的预期。
四、美国成品油市场面临挑战
供需波动。美国成品油市场的需求与美国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利率变化、美元汇率波动和全球贸易紧张关系,都可能影响成品油市场,任何经济放缓的迹象都可能导致需求下降。同时,供应端的变化,如OPEC+的产量调整,也可能影响市场价格和供应稳定性。
地缘政治风险。地缘政治事件,如红海危机、俄乌冲突、中东地区冲突等,可能影响原油供应,进而对美国成品油市场造成波动。
政策变化。美国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政策变动,包括税收、环保法规和能源补贴等,都可能对成品油市场产生影响。例如拜登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可能会对传统石油行业造成压力。
季节性因素。成品油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如夏季驾车旺季和冬季取暖油需求的增加。季节性变化可能导致价格波动和库存管理的调整。
下一条:无